太极广场地处景区的中心地段。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,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。太:即大;极:指尽头、极点,无极则变,变则化,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,太极与八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,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。广场上的八卦,内嵌太极图,可镇山川,可保平安。
语出《老子》:“上善若水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而攻坚强莫能胜之。意思是,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,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。而五木乡南天门1.2公里的仙道,本栈道开头就是上善若水亭子,喻道人们修炼成仙,最高境界的善行,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,与世不争的圣人,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。上善若水,在乎人道之心境,即:心如止水。
南天门原有两个寨门,第一个寨门在南天门米仓古道正南方,高约3米,宽约4.3米,两边用条石垒砌,寨门门宽近2米,门的上方有一长条石横靠,条石上有一个圆形的石顶。寨门正面在1983年南天门建农校时刻有对联,寨门后有用木杆拦着,条石上滑槽现清晰可见。门顶上的圆石在1953年被人毁了,圆顶被学生推到半坡,一直没找着。第二个寨门在现在网球场处,据老人回忆,寨门高2.5米,宽2米,也是条石垒砌,在1958年大办农业时被损坏,变成山坡。 南天门也是红军战斗遗址。1932年红军一个团的兵力曾在南天门从第
“南天瑶池”,是高山上一股清泉汇集而成,因王母娘娘率仙女常降临此地,在池中戏水,故名“南天瑶池”。传说有一次王母娘娘率仙女到此,明山道人托梦给山脚下居住的牛郎,说他的妻子织女在瑶池。
仙道全长1.2公里,山峦叠翠,散发自然的气息。行走在九曲天阶,路径蜿蜒曲折,眼前景色如画,耳边欢声笑语,雨后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,一呼一吸之间,尽是自然散发着的清香。蜿蜒曲折而上的栈道充分体现了路为景生、景中有路、生态环保和融于自然的旅游道路特点。上边木栈道四个转台,下边木栈道五个转台,共计九个转台,象征着人一生每十年一次的飞跃,五十半百,九转一生的人生哲理。走木梯、过索桥、赏明月、沐清风,与苍松翠柏擦肩而过,更觉险奇和清幽。
竹隐亭,纪念的是明代南京刑部主事陈凤的故事,陈凤祖籍五木乡石马村人。曾任南京刑部主事,此人为人两袖清风,具有相当的文墨。年老时退居老家,济贫行道,写过不少诗篇,特别是《竹隐亭》更是充分展示出他的才华横溢,《竹隐亭》的素材原本就在现在修亭子的地方。故修此亭,命名为《竹隐亭》正如对联所述的:“竹亭隐高士,诗卷集蚓鸣”。
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:阮籍、嵇康、山涛、刘伶、阮咸、向秀、王戎。《晋书•嵇康传》中有言:嵇康居山阳,“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、河内山涛,豫其流者河内向秀、沛国刘伶、籍兄子咸、琅邪王戎,遂为竹林之游,世所谓‘竹林七贤’也。”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,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,肆意欢宴。后遂用“竹林宴、竹林欢、竹林游、竹林会、竹林兴、竹林狂、竹林笑傲”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,或借指莫逆的友情;以“七贤”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。这里的竹林七贤浮雕,体现的便是这种淡薄名利的隐逸之风。
八仙竹廊种植有八个品种的竹子,对应了八仙各自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品质风范。第九种竹子代表了集体与合作。虽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,但单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,必须团结合作,集体力量是无穷的。最后一种竹子是“慈竹”,取其“慈”意,每个人都要成为慈父或慈母,要象观世音“普度众生,大慈大悲”。
八仙亭位于仙道中部,右有日月双池垂钩钓鱼,左有十公里的自行车赛道。仙道主要体现:男、女、老、少、富、贵、贫、贱,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,所以个性较为与百姓接近,是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。
三元:“元为始”开端之意。农历正月初一这天为年、季、月之始,故为“三元”。三元又是解元、会元、状元的合称。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。隋唐以后又衍化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。以一概全,代指万事万物等组成世界的各种元素。
天池是明山观的观音菩萨显圣,用杨柳枝遍洒甘露,普度众生,救苦救难的产物。相传牛郎家的金牛本是天上金牛星被贬下凡,同牛郎相依为命,后来王母娘娘手下掌管织布的仙女——织女,羡慕人间,偷偷下凡,在碧莲池与牛郎相遇。两人一见钟情,经金牛撮合,成为伉俪,生儿育女,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。一天傍晚,金牛到天池饮水,因为天池居高,好似一面明镜,可以看到天庭的举动,金牛饮水时忽见池中一闪,它知道玉皇大帝洞察一切,知晓了织女的行踪,金牛还没来得及赶回给牛郎织女报信,玉皇派来的王母娘娘先到了,押解织女回天庭
这尊佛像是蔡世平。据考他是明末清初陕西兴安州(今安康)人。某日太上老君托梦授命于他,要其到“明山包”的地方建观,悟道修行,惠及一方百姓。于是他带上徒弟朱玉顺、赵清背着六个祖师牌位,一路寻访,爬山涉水,历经艰辛,耗时数月,终于在此访到,再经观天象,测地罡,同当地查三武等人,化缘在山顶建起道观。后人为纪念他便在此塑像。